各位家长和老师们!今天咱来唠唠逃学旷课学生的最佳处理办法,这办法就像是修补漏水的船,而不是去补有漏洞的网。
首先是发现情绪暗礁。当学生开始逃学,就好比船舱底部出现了小裂缝。要是只盯着水面上漂浮的泡沫,像迟到、作业没交这些事儿,那永远也找不到真正的漏洞。建议先做个“情绪温度计测试”,用彩色卡片让孩子画出一周的心情曲线,红色代表暴躁,蓝色代表低落,绿色代表平静。这可比直接问“为啥逃学”管用多了,能撬开孩子紧闭的心门。
接着是建造秘密基地。有个13岁的男孩逃学三个月,老师发现他总在图书馆角落看科幻小说。后来学校让他下午“值班”整理书籍,换上午上课的“弹性时间”。逃学背后常常藏着孩子没被满足的心理需求,像掌控感、归属感或者是想逃避压力。咱别强制孩子回校,不如帮他们找个“安全基地”,像美术室、运动场,甚至走廊尽头的植物角都行。
然后是用故事当解码器。14岁的小林逃学的时候总带着漫画书,咨询师发现书里的角色在“末日世界”冒险。咨询师没批评他逃避现实,而是提议一起写个故事,让主角逃到末日世界后得解决问题才能回家。通过这办法,小林慢慢说出了对父母离异的恐惧。用故事解码情绪,比直接说教有用多了。
再就是家庭作业变“情绪拼图”。逃学家庭经常陷入“责备 - 沉默”的恶性循环。咱试试“家庭情绪拼图”,每人每天写下三件“情绪碎片”,然后拼凑成完整故事。有位母亲发现女儿逃学那天,自己正为裁员焦虑,这才意识到家庭情绪会像病毒一样传染。
展开剩余46%还有啊,逃学不是终点,而是信号灯。有个学校对逃学学生强制补课,结果孩子抑郁了。咱得把逃学当成“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”,而不是“道德败坏”。就像发烧是免疫系统在战斗,逃学可能是孩子在对抗学业压力、校园霸凌或者家庭矛盾。
最后是建立“弹性归校”路线图。别要求孩子“立刻返校”,设计个“渐进式回归”,先让孩子每天回校1小时,再慢慢增加时间,用“任务卡”代替作业本,完成任务就给奖励。这就像修漏水的船,得一层层加固。
总之,处理逃学学生,可不能用一张网去补漏洞,得像修船一样,为每个孩子定制方案!大家觉得这方法咋样?
主讲人:北京著名青少年心理咨询师郭利方,国家心理咨询师、家庭教育指导师;具有心理学、社会学、教育学多重背景,以真诚地、无条件、积极关注的态度解读来访者的内心与行为。从来访者的角度出发,同感来访者的感受、尊重来访者的情感,让来访者感受到安全、接纳、平等、尊重的咨询氛围,陪伴来访者一起走过迷茫低谷。
发布于:安徽省广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